秋季养生:细节测体内是否有湿气 中医认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早上起床注意3个细节,就可自测体内是否有湿气。比如厕时看便便,会刷牙时恶不恶心等等细节,都可自测体内是否有湿气。 自测体内湿气一: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自测体内湿气二: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另外,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自测体内湿气三:洗漱时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3种食物赶走体内湿气: 眼下正值夏末秋初,在中医定义中,一年并非四季,而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长夏即阳历的七八月份,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为湿热蒸腾。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且湿邪易困脾胃,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最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和感冒发热、腹痛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要做到长夏养生,养脾最为关键,故中医有“长夏最宜养脾”的说法。 湿气和脾气密切相关:据中医专家介绍,长夏的气候特点是湿气重,而湿气最直接攻击的就是五脏之一的脾。当体内湿气太重,脾脏就容易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运化水谷的功能就会受影响,一方面导致脾胃失和,使人出现头昏脑重、四肢酸懒、大便溏泻。另一方面脾湿会产生痰湿,痰湿内阻后,湿气愈发排不出去,人体内的湿气聚集得越多,人就越容易觉得困倦。再加上天气炎热,容易出汗,气随汗出,出汗过多的人阳气就会损伤,阳气受损,人就会容易感到疲惫。因此,中医四季养生理论中主张“长夏养脾”,防止湿热侵袭。 吃对食物有助于赶走湿气:夏季养脾,首先建议从饮食方面入手。饮食原则应以健脾、清热、利湿为主,首选清淡、苦寒、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最好,避免吃粘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不过食冰镇食品及寒凉食物。 长夏可多吃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去湿、减肥功效,尤其是对于中老年因体内湿气引起的肥胖,效果非常好。山药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有“气死小人参”之称,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 山药茨实薏米汤:材料:每次可选用怀山药15克,茨实(也叫芡实、鸡头米)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制法:先用水浸泡怀山药,以去掉硫磺之味。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血污并斩件,茨实、北芪、白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功效:此汤有健脾醒胃、去湿抗疲劳作用,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赤小豆煲鸡:材料:赤小豆90克,去毛及内脏的母鸡1只。制法:将赤小豆放入鸡腹内,用竹签将鸡腹切口闭合,加入适量的水煲汤,食用时加入适量的食盐及调味品,食肉喝汤。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利湿、利尿消肿,对春季四肢浮肿、手脚沉重及腰部重坠不适感等有效。 大枣也非常适合湿热重的夏末食疗。大枣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对脾虚的人来说非常合适。此外,橘皮(即陈皮)在养脾方面也很有效,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新鲜的橘皮。即便不用来炒菜,用干燥的橘皮泡水喝也很好。 中药“茯苓”也具有除湿健脾的功能,在炖菜时也可以适当加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热辣辣的姜汁发汗,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另外,所有带有“瓜”字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西瓜、苦瓜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湿功能,可以在夏季有意识地挑选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