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园地 > 保健园地

酒与肝病
 作者:李竟鸣 更新时间:2009-2-5 阅读:27884次 
         天若无酒仙,地应无酒泉。酒是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经常咏诵的人间美物。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了,的确,喝酒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对人体产生兴奋作用,让人产生一种轻飘飘的欣快感觉,也让许多人能摆脱自我的约束而发泄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增加舒适和愉快感,并活跃思维,在酒酐耳熟之后,往往能使人心情开畅,达到宾主尽欢的境界。此外,还可扩张血管提高温感和有御寒作用,并可促进胃液分泌,提高食欲,因此,酒成为社交应酬的必备之物。亲朋好友相聚少不了要喝上几杯才算够礼而又尽兴,特别是中国人是一个好礼爱面子的民族、餐桌上酒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古今中外,不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文明社会或落后地区,对酒的需求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异。

    有些人很能饮酒,即使饮多一些,也不会醉;有些人偶尔饮一点酒,就面红心跳,甚至醉倒。这是为什么呢?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饮酒之后,乙醇在胃及小肠上部迅速被吸收(30%,小肠上部70%),被摄取的乙醇90%-98%在肝内被代谢,剩下的2%-10%随尿及呼出气而被排泄。人的乙醇代谢率从其在血中浓度的消失率来看为100-200mg(kg·h)。因而在健康成人为每小时10g左右,一日代谢量约为240g。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靠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乙醇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也行若无事。在一投入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梅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因此,能饮酒的人,身体内的酶系统中这两种酶都有,从而使酒精能较快地得到分解。所以尽管多饮了一些酒,也不易醉倒。但如果饮酒过量、过快,超过了两种酶的分解能力,也会发生醉酒。而酒量小的人,身体的酶系统中缺少了这两种酶中的一种,其中缺少乙醛脱氢梅的较多,被称为乙醛脱氢酶缺陷型。据有关单位普查测定,我国汉民族中,约有44%的人属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这些人因为缺少了一种酶,影响了酒精在体内的及时分解,从而易造成醉酒。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

    那么,为什么通常女性比男性较易发生醉酒呢?科学家请一些妇女和男子做了试验:在早饭后给他们各喝两杯低度酒,结果表明,进入女性血液中的酒精量比男子多约1/3。不久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人喝进体内的酒,一部分在胃里被胃酶分解,不会全进入血液,但由于女性的胃酶分解酒精的能力只相当于男性的一半,所以女性喝进的酒,以纯酒精的形式进入血液的量要比男性多,致使饮酒女性容易产生酒后不良反应,这就是女性比男性较易醉酒的原因。科学研究还表明,女性血液中的酒精浓度随着周期而变化。在经前期、排卵前期和妊娠期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要比其他时期高。究其原因,这与女性激素的水平有关。当女性激素水平升高时,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就降低,对酒精的分解能力就减弱,从而使酒精在体内维持较高的浓度。这不仅易发生醉酒,对健康的危害也很大。因此,女性应少饮酒或不饮酒,尤其在经前期、排卵前期和妊娠期更应严格控制,以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和尽量避免醉酒的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还证实,上午喝酒要比下午喝酒容易醉。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的乙醇浓度的变化速度与时间有密切关系。凌晨2时至中午12时乙醇在血液中的维持时间较长,因而它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较强;而下午2时至12时血液中乙醇浓度的下降较快,所以乙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程度较小。这就是上午喝酒容易醉的缘故。

    然而,乙醇和乙醛都具有直接损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一次性的大量饮酒体乙醇和乙醛量超过了肝脏的解毒能力,就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饮者开始会有欣快、语言增多、精神振作、流利,随着体内酒精含量的增多话语会絮叨不休、喜怒无常、情绪激动,步态蹒跚,至倦睡、醉酒,严重者迷,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应酬一多,喝酒机会增加,酒精性肝病也逐渐增多。如果本身已有慢性病毒再喝多量的酒时,肝病即会加速恶化。据统计,世界上有1500-2000万人酗酒,其中10%-20%的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病是中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993年美国约有1530万人酒,患有酒精性肝病者有200多万人;每年有2.6万人死于肝硬化,其中至少40%甚至高达90%的患者有酗酒史,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这样的警示:在我国,随着嗜酒人口的逐年增加,酒精性肝病已成为肝病中的第二号角色,仅次于甲肝、乙肝等病毒性肝炎,由于国内肝病主要由肝炎病毒引起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数量更多,可能掩盖了实际上是酒精作为病因的肝病,因此正确认识酒精引起的肝损害,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酒精性肝病是值得非常重视的肝病之一。

    那么,究竟喝多少量的酒,喝哪一种酒,喝多久,每天喝还是间断地喝才会造成酒精性肝病或肝硬化,根据研究发现肝病的形成与酒的种类无关而是与酒精含量的多寡有关。早年认为每天喝酒精含量160克酒,持续喝上五年就可能患肝硬化。后来则认为每天80克已经是个危险量。东方人近一半的人体内缺乏解酒精所必需的乙醛脱氢酶,因此容易酒醉、容易脸红,当然酒量就比西方人少得多了,也有人认为每天40克的酒精含量持续喝个五至八年,慢性肝病、肝硬化就接踵而至。那么怎么计算酒精的摄入量呢?其为:摄入的酒量×酒精度×0.8=摄入的酒精量。40克的酒精量约相当于白兰地100CC,威士忌120CC,戏酒250CC,啤酒1000CC。在我国,也有不少人嗜好饮酒。大家都知道,适量饮酒对大多数人的健康并没有损坏,少量饮用某些酒,如葡萄酒,对身体还有一定的好处。正常人24小时体内可代谢酒精240g。但是,长期过量饮酒,特别是饮用高度数的酒,通过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而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在孕妇还可造成胎儿酒精综合症,影响向胎儿的发育成长。据统计,一般慢性酒精中毒者约75%发生脂肪肝,40%发生酒精性肝炎,8-29%发生肝硬化。

    乙醇的饮用量与肝硬化的发病率之间有密切关系,饮酒量越高的国家,其肝硬化死亡率也越高。例如饮酒量在10升/年以下的瑞典、英国、丹麦等国家,肝硬化的死亡率在1010万以下;而饮酒量最高的法国人均饮用7升/年左右,其肝硬化死亡率则为3010万以上。酒精性肝病易于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又增加。酒精性肝病的发生。

   此外,酒精对生殖功能也有明显的影响。对胃也有伤害,可发生食欲减退,消化功能障碍,腹痛腹胀,营养不良,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肝组织对酒精的毒性作用也十分敏感。轻者发生脑充血、水肿使你头晕、头痛,重者脑细胞变性,神经传导抑制,出现一过性甚至永久性思维能力下降,感觉反应迟钝,记忆障碍,共济失调失去行动平衡协调能力)等。如果酒精的毒性作用经常反复的损伤脑细胞和神经传导,那么就会发展为不可逆转的伤害。出现较固定的,越来越严重的脑功能减退,反应能力低下,肢体颤抖,记忆丧失。严重者发展为痴呆。

    酒精性肝病的防治非常简单:一是戒酒;二是服用适当的护肝药,多休息。以补充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戒酒,症状明显时卧床休息,口服护肝药等对症治疗。酒精性肝病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进展性慢性疾病,最初损害是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在首次饮酒后立即出现。如果仍然继续大量饮酒,就可发展为坏死,而产生中度炎症反应,即酒精性肝炎或肝脏细胞变性坏死。如某些病例中,这些病理损伤可进展到第三阶段(即肝纤维化形成阶段)  以致于最后出现肝衰竭或死亡。我们平常所说的脂肪肝即是肝细胞的脂肪变性,是肝细胞损伤的表现。它常伴有转氨酶升高等多种肝功能异常表现,并非肝脏中真正长出脂肪。而许多病人对脂肪肝恰恰有望文生义的错误理解,认为并无大碍,以致于错过了良好的治疗时机。在这一阶段只要禁酒,脂肪变性很容易逆转,大多数患者肝功能可恢复到正常。即使在酒精性肝炎阶段,虽然细胞结构不可能再恢复到正常,但大多病人通过戒酒仍可避免肝硬化的发生。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肝损伤,预计3-8个月酒精性肝炎症状将得到控制。戒酒者7年存活率为80%,而继续酗酒者仅为50%,戒酒非常重要。现代研究也发现,尚有18%的病人即使已经戒酒仍会继续发展成肝硬化,因此,最好是不要过量饮酒,不要酗酒。然而,对于长期酗酒成瘾者可引起戒酒综合征,有时需要住院治疗。希望大家爱护自己的肝,珍惜自己的生命。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