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又有“新罪名”:影响血压!常做4件事的人易感染 作者:绥宁县人民医院院办 更新时间:2021-3-31 阅读:45511次 |
||
引起胃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容易被忽视——幽门螺杆菌。 我们的胃是一个高酸环境,一般情况下细菌很难在里面生存,但幽门螺杆菌是个例外,它能顽强地待在胃中,给身体捣乱,还会通过餐具、食物等进行传播。 除了让你的胃受伤,一项新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还会悄悄影响血压。 一、幽门螺杆菌与高血压相关 近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与高血压相关。 研究共纳入17100名受试者,他们全部接受了尿素呼吸试验和常规健康检查。结果发现,受试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75%。 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和饮酒状态、体重指数、血脂、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1.未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和感染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5.1%和57.5%; 2.高血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8%,高于非高血压人群(46.4%); 3.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相比,感染人群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1.7%,平均舒张压高0.9毫米汞柱。 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成年人血压明显高于呈阴性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较高的舒张压有关,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无关。 二、近一半国人被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其进入人胃内酸性环境后生长繁殖,会引起组织损伤,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感染后,大多数人无明显症状,有的会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在40%~50%,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就被感染了。 我国由于感染因素导致的癌症负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癌症占45%,其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4~6倍。 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即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如不经治疗,部分患者会慢慢演变直至胃癌。 感染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它既可以在人的胃内生长和繁殖,也可在人类的粪便、唾液、牙垢和呕吐物中被检测出来。排出体外的幽门螺杆菌会污染水源和食物,苍蝇也可以通过接触粪便进而污染食物。 三、4件事染上幽门螺杆菌 俗话说,病从口入,对于幽门螺杆菌来说也是如此。
1.在餐桌上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吃进去的细菌”,它的传染性很强,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 在外就餐,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不使用公筷,互相夹菜,都可能会造成传染。 2.刺激性食物 此类食物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 3.生吃 很多人钟爱西餐、日餐,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了,这就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 4.接吻 唾液中也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 四、5个细节预防感染 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只要规范治疗,90%以上患者可根除。 建议以下6种情况根除幽门螺杆菌: ▶ 明确的消化性溃疡; ▶ 胃淋巴瘤; ▶ 胃癌; ▶ 胃大部切除术后; ▶ 长期服用镇痛药、计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 患有不明原因的血液病。 预防幽门螺杆菌,最重要是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1.采用家庭分餐制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同时,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2.注意饮食卫生 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肉类,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3.不要“口对口”喂饭 杜绝用嘴喂孩子,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还有人会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 4.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情侣间亲热前,要充分清洁口腔。 5.定期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对于年龄大于35岁、有胃癌家族史、有上胃肠道相关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进行胃镜检查,以了解胃内情况。 (本文来源于生命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