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园地 > 疾病专题

     

    吃橘子会变“小黄人”?——橘黄症!

     

     

    冬季是橘子大量上市的季节,对喜欢吃橘子的人来说,一定要当心了,因为过量吃橘子,易患橘黄症。前几日,有新闻报道称,一位女士的女儿彤彤肤色一直白皙,却在回老家几个月后变得土黄土黄的,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最后儿科专家给出的解释却是,孩子没病,而是橘子吃太多了。

    吃橘子的好处

    1、通便、降低胆固醇:橘子内侧薄皮含有膳食纤维及果胶,可以促进通便,并且可以降低胆固醇。

    2、美容、消除疲劳:橘子富含维生素C与柠檬酸,前者具有美容作用,后者则具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3、降血压,防治冠心病:橘子皮的橘皮苷可以加强毛细血管的韧性,降血压,扩张心脏的冠状动脉,故橘子是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食品,研究证实,食用柑橘可以降低沉积在动脉血管中的胆固醇,有助于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逆转。

    4、防癌、抗癌:在鲜柑橘汁中,有一种抗癌活性很强的物质“诺米灵”,它能使致癌化学物质分解,抑制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能使人体内除毒酶的活性成倍提高,阻止致癌物对细胞核的损伤,保护基因的完好。

    橘子虽美味切勿贪吃易患橘黄症

    所谓橘黄症,也就是高胡萝卜素血症,是一种因血液内胡萝卜素含量过高引起的皮肤黄染症。个别人群大量一次性地食用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如胡萝卜、橘子、红薯、番茄、芒果、南瓜、黄花菜及菠菜等易引起的皮肤发黄。橘子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如果一次吃太多或连续摄入过多,肝脏不能及时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血液中的胡萝卜素含量骤增,在皮肤角质层和黏膜部位沉积,使皮肤发黄,这就是橘黄症。

    而这些“个别人群”,指的是那些身体中缺少消化分解胡萝卜素的特定的酶的人群。就好像有些人喝酒上脸是因为身体中天生缺少酒精代谢特定酶的道理一样。

    这些“敏感人群”吃多少量的橘子、红薯等才会诱发橘黄症,这个是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决定的。有些人缺少的这种代谢酶比较严重,就会更容易发病。

    好在这种病症,限制摄入含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多喝水就可以治愈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的肝肾功能将会受损。

    与肝病最大区别是眼白处不泛黄

    门诊里见到的橘黄症患者,很多因为不了解有这种病所以起初非常恐慌,还以为肝功出现了什么问题,得上了严重的肝病。其实,橘黄症跟肝病完全没关系,从发病机理、症状以及确诊上都有明显区别和判断标准。

    橘黄症与肝病最大的区别是眼睛巩膜(眼白)处没有黄染。皮肤黄染主要见于鼻子周围、手掌和足底。尿液也无黄染现象,化验显示血清胆红素含量正常,肝功能也正常。橘黄症也无需任何治疗,除暂时不吃柑橘类水果外,还应限制摄入其它含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多喝水,通常1个月左右,面部、手掌和足底的皮肤黄染现象就会消失。

    而肝病患者,眼睛巩膜(眼白)处,会明显泛黄。

    在食用橘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食用量。据研究, 每天吃3个橘子,就能满足一个人一天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若食用过多,过量摄入维生素C时,体内代谢的草酸会增多,易引起尿结石、肾结石。另外多吃对口腔和牙齿有害。

    2、饭前或空腹不宜吃。橘子好处虽多,但宜常吃,不宜多吃。因为橘子果肉中含有一定的有机酸,为避免其对胃粘膜产生刺激而引起不适,对胃不利。建议不要空腹吃橘子。

    3、不宜与萝卜同食。萝卜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产生一种叫硫酸盐的物质,并很快代谢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的物质--硫氰酸。若这时进食橘子,橘子中的类黄酮物质会在肠道被分解,而转化成羟苯甲酸和阿魏酸,它们可以加强硫氰酸对甲状腺的抑制作用,从而诱发或导致甲状腺肿。

     

    4、与牛奶不宜同食。牛奶中的蛋白质易与橘子中的果酸和维生素C发生反应,凝固成块,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会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 吃橘子的前后1小时内不宜喝牛奶。

    5、老年人要少吃。胃肠、肾、肺功能虚寒体质的老人不可多吃,以免诱发腹痛、腰膝酸软等病状。

    6、阴虚体质的不要吃。中医认为,橘子性温,多吃易上火,特别是属于阴虚阳盛体质,最好少吃,不然会出现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咽喉干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建议吃些柑桔,可免上火症状。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