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园地 > 疫情防控

    X线、CT、B超、核磁检查有没有辐射风险?

    很多患者到医院影像科室接受检查时,免不了担心辐射对自己身体的伤害。究竟哪些影像检查有辐射伤害啊?辐射伤害有多严重?今天拍片、明天做CT、后天做磁共振成像,该吃多少射线啊?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担心又苦恼,到底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请放射科专家为读者答疑。


    问:医生给我开了影像检查申请单,这项检查有辐射吗?

    答: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检查(MRI)是完全没有辐射的,除了这两种外,其余影像类检查都是有辐射危害的。

    “超声科”的检查项目是没有辐射风险的,所以做多少次超声检查,都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

              

    “放射科”的检查项目包括X线检查(各种拍片、造影、骨密度测量)、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MRI)。X线检查和CT检查中,要使用著名的X射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射科有辐射”的根源,因此是有辐射的。不过,可千万别错杀了磁共振检查(MRI),它不使用X射线,因此没有辐射,完全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

    “核医学科”的检查项目包括各种SPECT显像以及知名度极高的PET-CT。这些检查中,需要使用特殊的放射性药物,这些药物主要发射射线,从而具有辐射性。此外,PET-CT还需要用到CT,因此会叠加CT相关的辐射。

    问:X线检查、CT、核医学科检查是有辐射的,那辐射有多强呢?

    答:我们生活的环境由于存在氡元素及其子核、地表辐射和宇宙辐射等,自然界中辐射无处不在,换句话说,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受到自然界的辐射。这种辐射称为天然本底辐射,通常约为2.0-3.0mSv/年 (mSv为衡量辐射剂量的一种单位)。把医院里各种影像检查的辐射强度估算值,与天然本底辐射对照看看,做检查的辐射危害强度一目了然。

    以吸烟者为例:如果每天1包烟,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35mSv,远大于大多数的医疗辐射剂量。再例如,一次X光检查,相当于坐飞机飞行2万公里。


    问:做影像检查一点危害都没有吗?

    答:医疗辐射有危害,尽管这种危害小到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但还是要尽可能少地接触医疗辐射。

    国家规定,接受医疗辐射有三大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简单点说,如果一个患者确实病情需要(正当化原则),接受多少医疗辐射都不算多;如果没有必要,就尽量不接触。

    还有一个特别常见的问题,做体检是否要选PET-CT呢?这个问题,我们回答不了,因为很难确定这种体检是否符合正当化原则,需要结合个人需要,自己决定。

    问:辐射危害到底有哪些?

    答:我们所讲的辐射危害,通常指的是电离辐射危害,可以分为随机化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随机化效应:只要接触了辐射(不管量多量少),就可能发生的危害,主要包括辐射致癌和辐射致基因突变。

    确定性效应:接触了辐射,但辐射量必须高到一个阈值,才会出现的危害,包括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皮肤放射性损伤和辐射致不孕症等。

    影像检查中,医疗辐射量通常远低于阈值,因此不会出现确定性效应,但随机化效应是可能出现的,而且没有办法预测和预防。按估算,若某人接受了10mSv的医疗辐射,终生辐射致癌的几率约为万分之五。


    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检查(MRI)没有辐射,X线检查、CT检查和核医学科检查存在辐射,但辐射量并不大,其危害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因此,为了病情的需要,应该坦然接受相关检查;但是,如果没有必要,请尽量避免接触医疗辐射,因为这种辐射毕竟还是有潜在危害的。

    我们再回到骨科检查层面来讲,就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

    在诊断方面:CT可显示骨性椎管形态、黄韧带是否增厚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方向等,而MRI可全面的观察各椎间盘的病变情况,也可在矢状面上了解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位置,并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虽然单纯X线片不能直接反映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是其可反映有无腰椎结核、骨肿瘤等,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在治疗方面:目前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椎间盘镜等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但行此类手术的前提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虽然CT和MRI已确诊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此时X线片(腰椎正侧位片和腰椎动力位片)也提供了重要信息,比如若在X线片上观察到腰椎不稳征象,则是微创手术的禁忌证,需行开放性手术。所以,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可缺少X线检查的原因。

              

    其实无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是其他的骨科病种,如常见的四肢骨折,抑或某些少见的骨病,X线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骨科医生在对大部分骨科病种进行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时,应遵循先X线再CT或/和MRI检查的顺序,这样做可以做到对疾病的全面观察,以免误诊、漏诊,会更好的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